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
此等听上去有些荒诞,甚至匪夷所思的言论,却是出自满清康熙皇帝之口,並且贯穿了满清两百余年的国祚。
纵观歷史长河,塞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够“春风吹又生“,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心腹大患,其根本原因便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中原王朝难以对其“犁庭扫穴“。
为此,女真大汗皇太极受蒙古各部首领拥戴,並正式建国称帝之后,便著手加强对蒙古各部的控制,以免“养寇自重“,其中首当其衝的方式“联姻“。
依著后世学者的考证,满清统治者和蒙古王公贵族之间的“联姻“十分频繁,而这种相对还算牢固的关係也为满清统治者和蒙古贵族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樑。
而第二种方式,便是打破常规,仗著彼时强盛的国力,强行为蒙古各部划定固定的“疆域“,不准各部彼此征战功伐,在根本上杜绝了蒙古各部“以战养战“,继而崛起壮大的可能。
至於第三种方式,也是最重要,最高明的方式,便是在草原上原有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藏传佛教“,通过宗教信仰的方式控制桀驁不驯的蒙古铁骑。
为此,满清统治者不惜耗费重金,在草原上修建喇嘛庙,鼓励蒙古成年男子成为“喇嘛“,並赋予其一系列特权。
也正是基於以上三种方式,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铁骑“在满清两百余年的国祚中从未出现过叛乱的情况。
不仅如此,这些“蒙古铁骑“还成为了满清统治者开疆拓土,维繫自身统治的重要盟友。
终满清一朝,“蒙古铁骑“的身份地位仅次於女真人本身,远高於汉人,深受满清统治者的信任和倚重。
...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