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单一且明确的功能定位,直接塑造了它的物理形态:整个空港的主体结构被连绵不绝、规模宏大的仓储区域所占据,形成了如同金属山脉般的景象。
相应地,空港内部也从未形成有规模的常住人口社群,仅有维持其最低限度运转所必需的技术人员、安保和劳工。
因此,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始终未能孕育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或社群生态,自然也无法被归类为那种拥有完整社会形态的、通常意义上的“帝国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帝国的“世界”这一概念其实具有非常广泛的包容性,其定义远不止于那些地表被殖民的行星。
在帝国庞大疆域与复杂的行政体系框架内,“帝国世界”这一概念拥有广泛的包容性。
任何具备常住人口、且承担着明确行政或管理职能的空间站、轨道设施,乃至像新地岛这样的大型空港本身,都符合被纳入“帝国世界”范畴的基本条件。
这些设施同样处于帝国法律的严格管辖之下,并可能依据其规模与重要性,被帝国官方指派总督或专职管理者进行统辖。
当然,最基础的门槛依然存在:该实体必须得到帝国官方的正式承认并被纳入其管理体系,至少需要是一个被赋予了明确行政职责的单位。
它不能仅仅是一个纯粹执行单一功能的设施点,或是一片无人居住、缺乏管理的空白区域。
在迁移至罗斯托夫次星区后的十年间,这座空港经历了不间断的扩建与升级工程。
持续加装的崭新泊位和多种功能性模块,显著提升了其容量与能力。
这些后期添加的结构,配合上定期的精心维护保养,赋予了空港一个相对崭新的整体外观。
这种外在的“新”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核心结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