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严重的伤亡影响下,西线战场上的英法军队已经拒绝了主动出击,为了避免军队动荡,联军高层不得不放弃新的会战计划。
在南线的意大利战场同样如此,刚刚进行的第10次伊佐河战役依然不出所料的失败了,再次碰的头破血流。
这引发了意大利军队中强烈的厌战情绪,仿佛弓弦崩到了最紧的地方,随时都会产生强烈反弹。
这种情况在武器和物资都急缺的沙俄军队中更是广泛存在,新的反抗思潮涌动,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反沙皇力量。
协约国集团人口更多,疆域更广,战争潜力更雄厚,但体现在战场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在东线,西线和南线战场都打的举步维艰。
德军在海上发动的“无限制潜艇战”,一举扭转了在物资供给上的巨大劣势,给协约国同盟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海量损失,很多时候也处于供应困难的状况。
这时候比的,就是看谁更有忍耐力了。
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都是需要大量输入物资的国家,对大西洋运输线依赖性极强。
英法暂且不谈,这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意大利王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刚刚一只脚迈入工业化的进程中。
1914年,意大利的人均收入只有法国的一半,大唐帝国的三分之一,有超过一半的成年男性和接近八成的女性是文盲。
意大利经济仍然高度依赖外贸进口,而煤炭和粮食则受制于国际价格,因为意大利不仅钢产量极低,还需要从英国买入煤炭,甚至连食物也不能自给。
其农业生产极其落后,小麦等作物又必须依赖进口。
意大利王国统一后,即便有北部伦巴第工业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