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更没有替学生回答问题的义务,不过在答辩前后倒是可以向答辩委员介绍学生情况——当然了,这也不是硬性规定。
\n
譬如疫情期间很多高校进行线上答辩,就会要求导师在答辩开始后退出会议,全程交给主持人和评审委员处理。
\n
“.”
\n
在开启摄像设备后,潘院士也走到了台前,拿着个小型麦克风说道:
\n
“各位评审委员上午好,这里是华夏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近代物理系的硕士答辩现场,我是答辩人徐云的指导老师潘建伟。”
\n
“答辩人徐云在校期间学习态度勤勉,成绩出众,作风正派,在拥有赤子之身的同时也有一颗赤子之心。”
\n
“经院系内部考核,并以《华夏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十七条、十八条以及二十条为法理依据,现准许徐云进行结业答辩。”
\n
“如答辩通过,将授予答辩人硕士学位,并准许其开展下阶段研修”
\n
“本次答辩由徐云本人进行内容陈述,答辩时间建议不超过三小时,答辩过程将全程进行影像及文字纪要,影像将在结束后上传至教育部及中科大档案处,文字内容备份于《走进不科学》第832章.”
\n
潘院士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一遍答辩规则,徐云全程在一旁当起了乖巧.jpg的表情包。
\n
五分钟后。
\n
潘院士内容介绍完毕,语气顿了顿,对徐云说道:
\n
“答辩人,请将你的毕业论文交给答辩委员会吧。”
\n
参加过答辩的同学应该都知道。
\n
在正式答辩之前,答辩人的论文通常都会先经过几轮审查。
\n&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