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重要。
此时稳定大乾,避免更大的损失,才是第一位的。
既然所有事情都已经确定,那接下来就是趁着南越敲诈大乾之前,先稳住局势。
当天就拟出三道圣旨。
第一道,宣布太子李重,趁着监国之就机囚禁陛下,矫诏篡位,如今阴谋败露,逃往南越意图自保。
这是连李重的皇位都不承认了,直接定位谋逆,从根源上否定了他皇位的合法性。
而且定性为阴谋败露逃跑,杜绝南越利用皇帝身份来敲诈大乾。
第二道,即日起褫夺太子一切爵禄、贬为庶人,从皇家除籍,定位逆贼,希望南越予以归还。
这一道也是给南越看的,就是说你别觉得你拿到宝贝了,不过是逆贼,赶紧还我。
第三道:陛下病重,依旧称太上皇,传位于嫡皇四子李震,因其年小,太后听政,袁琮和郑国公辅政。
郑国公也加入辅政行列,这是袁琮要求的,他不想让人说他专权。
如此就形成了,郑国公、袁琮、太后,共同执掌行政,辅佐小皇帝的局面。
决定这些事情简单,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下午,太后这些人就已经决定好一切。
不过要把事情平稳落地,不在朝中引发巨大的动荡,可不是直接拿出圣旨就行。
提前先吹风,散布小道消息,六部尚书发动门生故吏,引导舆论,控制朝堂势力。
消息渗透得差不多了,下边有了心理准备,皇帝在南越被俘的消息也传开了。
就在人心惶惶的时候,皇帝被俘臣民惊惧的时候,朝廷突然拿出三道圣旨,正好水到渠成。
一个谋逆的太子,跑到南越去了,的确是丢脸,但是朝廷已经有了新皇帝,一切照旧。
不就是换个皇帝么,老百姓不在乎这个。
朝中的大臣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六部尚书和郑国公以及袁琮这些大佬控场。
也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震动。
李震坐在皇位上,太后坐在旁边听政,这一切都成为既定事实之后。
现在朝廷唯一担心的,就是南越的战局了。
朝廷和国内他们可以稳定,但是在战场上的士兵和将领,面对皇帝被俘,什么反应?
一个不好,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到时候可能导致,朝廷的五镇兵马,一下子折损两镇,没有几十年缓不过来。
而且江阴和蜀中一样危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