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每个角落都记在本子上:张家巷的老木匠会做渔船模型,李家弄的剪纸传人是位八十岁的老奶奶,最尽头的“听潮楼”曾是民国时期的书局。
\n
走到码头时,她看到一个穿蓝布衫的老人在补渔网。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渔网的网眼在阳光下像无数个小太阳。“姑娘,来旅游的?”老人抬头冲她笑,露出缺了颗牙的牙床。
\n
“我是来做老街规划的。”安然蹲下来,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梭子。
\n
“规划好啊,”老人眯着眼看海,“这些老东西,总得有人记着。”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栋老建筑,“那是以前的电报局,我年轻时在那儿接过远洋的电报,嘀嘀嗒嗒的,像海浪在说话。”
\n
安然把“电报局”三个字圈在本子上,旁边画了个小小的海浪符号。她忽然想起自己的毕业设计,也是这样一点点从城市的老街巷里找灵感。原来有些东西刻在骨子里,就算暂时被遗忘,也总会在某个时刻重新冒出来。
\n
周一的策划会上,安然提出了“非遗体验日”的概念:每周邀请一位老街的手艺人驻场,教游客做渔船模型、剪纸、织渔网。“游客来这里,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体验生活。”她翻着自己拍的照片,“我们可以把老电报局改造成‘时光邮局’,让游客给未来的自己寄一张明信片。”
\n
苏总监听得很认真,最后拍了拍手:“就按这个思路做,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
\n
散会后,同事小陈凑过来:“安主管,你以前真的没做过旅游?这想法也太绝了!”
\n
安然笑了笑,端起杯子去接水。饮水机旁边的窗户正对着老街,阳光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层碎金。她知道,这只是开始,但脚下的路,终于踩得踏实了。
\n
第三章旧争执与新边界
\n
“非遗体验日”办得很成功。第一个周末邀请的老木匠张师傅,带着二十多个孩子做了迷你渔船模型,家长们举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