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台”,承载着人类对宇宙最深邃的追问。作为国内顶尖的天体物理研究机构,它不仅享有国家财政的全额拨款,更因其在多个前沿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而声名远播。研究所内部设有十个重点研究室,每一个都代表着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核心方向:恒星研究室致力于解析恒星从诞生到死亡的完整生命周期;行星研究室则聚焦于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宜居性分析;高能物理研究室深入探索宇宙射线与粒子加速机制;宇宙辐射研究室专注背景辐射的精密测量;而最神秘、最令人敬畏的,莫过于位于大楼顶层的“黑洞形成研究室”。
\n
这十个研究室,每一间都由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资深研究员担任主任。他们中有的曾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颠覆性论文,有的主持过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甚至参与过深空探测任务的设计。他们的名字,早已镌刻在中国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史中。而黑洞形成研究室,作为整个研究所的“皇冠明珠”,更是汇聚了最前沿的理论模型与最复杂的计算系统。它的存在,仿佛在提醒每一个踏入这里的科研人员:宇宙的终极之谜,或许就藏在那看不见的奇点之中。
\n
张慧,一位刚从国内顶尖高校毕业的年轻天体物理学家,正是被分配到了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研究室。她的到来,像一缕清风拂过沉寂已久的实验室。报到那天,她提着一个简单的帆布包,穿过长长的走廊,脚步在大理石地面上回响。电梯缓缓上升,最终停在五楼——整栋研究所的最高层。这里的空气似乎都比楼下稀薄了几分,仿佛离宇宙更近。走廊尽头,一扇深灰色的金属门上挂着“黑洞形成研究室”的铭牌,字迹沉稳而冷峻。
\n
推开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宽敞却略显杂乱的实验室。墙上贴满了宇宙演化的示意图、黑洞吸积盘的模拟图,还有几块写满复杂公式的白板,字迹交错,仿佛在进行一场无声的思维搏斗。角落里,一台超级计算机正低声嗡鸣,屏幕上不断跳动着引力波的数据流。而就在这片科学的风暴中心,一位穿着皱巴巴格子衬衫、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小老头正跷着二郎腿,盯着电脑屏幕上的k线图,嘴里还哼着一段不知名的民谣小调。
\n
他就是郑日强,黑洞形成研究室的主任,也是国内最早研究引力坍缩与黑洞奇点理论的学者之一。学术上,他严谨到近乎苛刻,曾用三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