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捕捉目标记忆场景的气味(比如‘老宅木香’),设备记录下此刻完整的环境气味分子谱;第二步,同步记录用户当时的脑电波状态(尤其是那些独特的gamma波爆发或其他特征信号),这一步需要与温特基金会合作,开发轻便的脑波捕捉头环;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让设备建立“该用户”的‘气味分子谱’与‘特定脑波特征’之间的“专属关联模型”。这个模型只对这个用户有效,是他个人记忆的‘密码本’!”
\n
“当用户想要重现这个记忆时,设备不需要去模拟一个‘通用’的老宅木香。它只需要根据这个专属的‘密码本’,找到对应的分子组合参数,精准释放出当初捕捉到的那个“独一无二的分子包”!同时,如果能反馈式地监测到用户重现时的脑波特征是否匹配(比如gamma波是否同步爆发),还能实时微调参数,实现闭环优化!”
\n
我越说越快,屏幕上那些混乱的光点仿佛在我眼中自动归类,指向了一条全新的路径:“这样,我们避开了寻找普适神经编码边界这个死胡同。我们把复杂度转移了——从要求设备‘理解’所有人的大脑,变成了让设备为每一个用户‘个性化学习’!synergycore从一个‘播放器’,变成一个‘学习者’和‘记忆银行’!”
\n
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电脑风扇的低鸣。
\n
陈屿靠在床上,一动不动,眼睛死死地盯着我,镜片后的瞳孔因剧烈的思维冲击而微微放大。他脸上病态的苍白似乎被一种异样的潮红取代,那不是高热,而是纯粹智力被点燃的兴奋。
\n
“……学习机……个性化模型……专属密码本……闭环优化……”他低声重复着我话里的关键词,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狠狠插进他之前那堵思维之墙的锁孔里。他猛地坐直身体,仿佛病痛瞬间离他而去,抓过旁边的平板电脑和电容笔,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n
“对……对!路径依赖……我陷入了路径依赖!”他飞快地在屏幕上画着潦草的架构图,声音因为激动而拔高,“放弃通用解码,转向个性化学习……利用脑波反馈作为监督信号……建立用户专属的‘记忆-神经’映射库……天啊,林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