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余姚县外姚江码头处,人头攒动,有护卫在高声吆喝。
仅仅是吃得饱饭,就有不小的诱惑力了。
此次招募青壮,绍兴府其实不在重点范围,但孙家在本地威望甚高,所以孙鈺建议在余姚招募,应募的人还真不少。
草棚中,老哈和司马异口同声,“开玩笑吧?”
老哈瞪大眼睛盯著面前的青年,“陶大郎,你也来应募?”
在余姚县招募青壮,没想到隔壁会稽县却跑来一个熟人。
“別闹了,你一个生员来应募劳工?”司马也在不停摇头,“你家里也不管你!”
今年二十七岁的陶大顺平静的说:“祖父五年前病逝京师,父亲去岁被韃靼骑兵射杀,髮妻被掳,长子溺亡,幼子走失。”
“如今,我为陶家嫡系长子,没人来管我。”
前兵部侍郎陶谐只有陶师贤一个儿子,下面三个孙子,陶大顺为长孙,陶大临次之,才十七岁的陶大恆最小。
老哈和司马都沉默下来了,站在后面的是其弟陶大临,“兄长自归乡后,不入书房,只操持武艺,意欲投军,听闻陈千户横扫倭寇,所以……”
陶大临的意思很明显,陶大顺不是来应募劳工的,而是来投军的。
去年十二月回到浙江的时候,陶大顺还没有起这个心思,但回乡听闻淮东大败的消息后,一夜不眠,第二天早上烧掉了书房的藏书。
正如在南京的时候陈锐对徐渭所说的,再去乡试,然后会试殿试考中进士,慢慢熬著,慢慢熬著……连续失去父亲妻子儿子的陶大顺熬不了那么久。
一刻钟后,山脚的草棚中,孙升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