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求和,明日写盟书,后日岁贡。
可朝廷既然有一战之力,为何要求和,何况这对手不是旁人,而是倭国。
朝堂之上,浙江、南直、福建、广东各地的官员都深受倭患,若没机会复仇倒也罢了,此时朝廷兵马皆已准备好,为何不能同倭国硬碰硬?
申时行道:“还需与李汝契、李子茂父子提醒,叫他们从容应战,不可轻敌。”
柳贺点点头:“此事他们应当也是知晓的。”
李成梁是张居正看中的干将,战功赫赫,李如松是进士出身,曾受教于徐渭,才能也不容小觑,张居正过世之后,李成梁、李如松父子也受了不少弹劾,柳贺任次辅后,因与申时行之间的默契,他不去动申时行的人,申时行也不动他的人。
柳贺便如张居正一般信重李家父子,令其掌兵、练兵。
大明朝兵备松弛早已有之,缺钱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自屯田法废弛后,兵马的生计都靠粮饷,但朝廷缺钱,又要供天子及达官贵人们享乐,兵事自然发展不起来。
柳贺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办法筹钱,但是各路边军必须把兵练好了,军纪需严明,便是没有战事时,各边军也需要常练兵法、
通火器,体力要练,冷兵器和□□也都要练。
他将考成法毫不犹豫地套用在了边军身上,一年一考或是两年一考,也不派文官去考,但由文官负责记录,将各地边军将领交换,四川考辽东,辽东考山西……谁若落在最后,减银子即可。
最开始实施的时候,各地边将都认为自家最强,将对方贬得一无是处,为此还掀起了一场骂战,最后闹到内阁,阁臣们也无可奈何,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