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负责。
除此之外,漕督衙门中也有管河、管洪、管闸、管泉的官员,都由工部出人,其中管河者往往是工部郎中,管洪、管闸、管泉者多为工部主事。
眼下这李化龙,正是南京工部的主事,他的驻地在徐州洪,因吴桂芳决定在徐州治水,李化龙便也先来漕督衙门报道。
“漕台可在府中?”柳贺问。
柳贺比预定期限早来了两日,他原意是早些见到吴桂芳,谁知吴桂芳去巡查河堤了,要再过一日才能返回扬州。
“漕台早有嘱咐,若是柳同知到了,就先看看黄河徐州段的文书。”
徐州眼下是大明朝的重要水利枢纽,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因京杭运河与黄河傍城而过的原因,徐州每隔三年就要发生一次水患,柳贺手中的文书便记载了洪武朝至今徐州遭水患的情形,真是叫人不忍细读。
但每一份文书柳贺都看得极其细致。
这些文书多是衙门之间的公文,于水患发生的时间、地点、情形、受灾人数多有描述,但公文的通病就是废话连篇,柳贺需要仔细提炼,才能真正收获有益的信息。
其实在隆庆以前,徐州水患并没有现在这般严重,以往黄河大水往往是在山东、河南二地,即便徐州有水患,也多集中在丰县、沛县二地,但到了隆庆年以后,黄河则往往在邳州,水患比以往更重。
柳贺认真读着文书,中途衙门中的小吏给他送了些吃食,柳贺一边吃,目光也不离文书,花了近一日的时间便将厚厚的文书看完了。
李化龙及衙门中的属官带柳贺参观了一下漕督衙门。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