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手中有《毛诗》一册,有朱熹传一本,有各家诗经注疏几本,丁琅以《诗》为本经,他从《关雎》一篇起讲,先讲墨义,再讲圣人之言,其中也涉及一些考点。
不过和丁显讲四书时的风格类似,初授《诗》各篇时,丁琅只纯粹地讲文章,目的是让弟子们真正领悟到文章的妙处,而非一上来就以功利心来对待。
“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为《诗》之首。”丁琅说道,“自古以来,《关雎》篇往往被赋予教化道德之责,此与《毛诗序》所言有关,但也有后人发散之故,今日我先教你们文章,它是否有引申之义,各人可自会。”
《毛诗》是战国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注的《诗》,一直流传至今,其时有《鲁诗》、《齐诗》、《韩诗》与《毛诗》,合称为四家诗,但三家诗已亡佚,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和丁显事事周到的性格相比,丁琅授课走的就是利落路线,具体来讲,大概就是主课老师和选修老师的区别,当然,对于柳贺而言,《诗》也是必修
,不过眼下他在族学中读书日久,已渐渐掌握了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管先生授课如何,他总是岿然不动的。
施允也与他一样。
今春考入族学的弟子中,只施允与柳贺以《诗》为本经,两人平日里交流已渐渐多了起来,施允对待所学极为严谨,柳贺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性子,两人性格虽不同,但在读书一事上却极为投缘。
“施兄,你昨日文章借我一观。”
施允将文章借给柳贺看,却也要了柳贺的文章去读,进入九月,气温一日比一日低了,柳贺开始学《诗》,课业比刚入学时重了许多,每日将《诗》注义学完就感觉时间所剩无几,想写一篇正经文章都抠不出时间来。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