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钢材韧性不足,多次在试射中炸膛,迫使工匠不得不加厚炮壁,导致重量增加,严重影响机动性;
\n
而在甲胄制作中,因优质熟铁稀缺,北方边军的“柳叶甲”常以低碳铁拼凑,防护力较宋代“冷锻甲”下降近半。
\n
这种“大而不强”的悖论,恰是大明手工业文明的缩影:庞大的产量依托于人口红利与传统技艺的积累,却因缺乏技术革新动力与规模化组织能力,始终未能突破“量增而质滞”的困境,最终在18世纪后被欧洲的冶金革命逐步超越。
\n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系统钢铁厂的出现,将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它具有先进成熟的冶铁技术,使用焦炭替代木炭,炉温突破1500c,导致系统的生铁量激增;
\n
而且使用后世18世纪才使用的“搅炼法”和“反射炉”等技术,实现大规模、标准化、高质量的钢铁生产。重点是这种技术还可以通过本土工匠的研究实现普及,提高大明现有的冶炼水平和技术。
\n
到时候,充足且优质的钢铁,是打造燧发枪管、重型火炮、战舰龙骨、精良板甲的核心保障!它将使“火力恐怖”的陆军和未来远洋舰队拥有可持续的、强大的装备基础。
\n
而且钢铁是近代工业的骨骼,有了它,才能制造更好的机床、蒸汽机,推动矿业、造船、机械制造等产业的飞跃。
\n
朱由校心中更有一幅宏伟蓝图——铺设铁轨,通行火车!虽然蒸汽机车尚需时日,但利用钢铁厂产出的优质钢轨,先行建造马拉轨道车系统,连接关键城市与矿区、港口,便能数倍提升运输效率与运载量!
\n
这将彻底改变帝国疆域内物资与兵员调动的速度,使“万里山河,朝发夕至”成为可能,极大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与资源调配能力。
\n
还有系统的纺织厂那夸张地生产效率,当前大明民间,棉布(尤其松江布)与麻布是百姓最主要的衣料来源,丝绸则属奢侈品。生产方式以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厂为主,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