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主动将自己磨快、擦亮,并双手奉上的“工具人”,谁又舍得轻易毁掉?
“李卫民那边汇报,加工厂的投资协议细节基本敲定了。”
高琳适时转移了话题。
“按照您的意思,用地审批走绿色通道,税费减免顶格执行。目前最大的瓶颈,是电力增容和排污许可,需要市里相关部门点头。”
郑仪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一下。
“让刘希去跟。”
高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以扶贫项目督查组的名义?”
“不。”
郑仪目光投向窗外。
“以县委办副主任的名义。”
“明白。”
高琳立刻会意。
刘希这个由郑仪一手破格提拔起来的实干派,身份敏感,他既是郑仪的“眼睛”,代表县委的意志,又不像传统常委那样惹眼。
派他去协调市里那些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进可抬出“县委副书记特派”的身份施加压力,退可只谈“项目具体困难”寻求支持,灵活度极高。
而且,刘希出身青山镇最基层,骨子里带着股不信邪的韧劲和为民办事的热情,这种特质,有时候比硬权力更能敲开一些僵化的门。
“还有一件事。”
高琳从手中的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打印的简报。
“省报内参转载了徐省长在昨天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有对‘青峰模式’的肯定。”
郑仪接过简报,目光迅速扫过。
“……青峰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特色中药材产业为抓手,打通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其‘市场导向、政府搭台、农民主体’的思路值得总结借鉴……”
短短几句,分量极重。
这不仅是肯定,更是在省委层面为郑仪即将接任县委书记做了无形的背书!
“消息传开了?”
郑仪放下简报。
“很快。”
高琳点头。
“周书记今天一早召集了宣传部开会。”
郑仪笑了笑。
周阳的嗅觉总是如此灵敏。
省长的赞许,如同一阵强风,吹散了青峰县上空最后一点阴霾,也彻底奠定了郑仪接班的不可逆转。
他郭长河的顺势而为,周阳的彻底退让,都不过是这阵风吹拂下的自然反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