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自言自语。
\n
他回到办公室,从抽屉里翻出几张发黄的绘图纸和一支铅笔。
\n
凭借系统赋予的知识和后世的经验,他开始在纸上勾勒火箭弹尾翼的二维截面图。
\n
他设定了不同的攻角、气流速度和弹体旋转状态下的边界条件,将尾翼表面划分为无数个微小的单元格。
\n
然后,依据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对每一个单元格的气流参数,如压力、速度、密度进行迭代计算。
\n
这个过程枯燥而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计算量。
\n
余宏全神贯注,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n
铅笔在纸上飞快移动,写下一个个参数和公式。
\n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n
通过对不同尾翼翼型、翼面弧度、安装角度组合进行反复的计算和比较,分析其升力系数、阻力系数以及压力中心位置的变化。
\n
他要找到一个能够在亚音速和跨音速飞行阶段,都能提供足够稳定力矩,同时将气动阻力降到最低的优化设计。
\n
终于,在演算了数十种方案后,一个全新的尾翼形态逐渐清晰。
\n
这种尾翼,不再是简单的平板,而是带有一定弧度和后掠角,翼面更加光滑,边缘也进行了锐化处理,非常接近于后世导弹的尾翼设计。
\n
“按照理论计算,这种尾翼能将飞行稳定性提升至少百分之五十,配合弹体姿态微调,射击精度绝对能上一个大台阶!”
\n
余宏看着图纸,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