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坡下驴,声音带着决断道:“陛下圣虑深远,发人深省!臣请以十五万两折中拨付大同,另着都察院遣御史一员,随银监放,核实兵额,杜绝虚冒!如此,则解边镇燃眉之急,亦全户部审慎之虑!诸位以为如何?”
\n
他这是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将责任分摊。
\n
杨荣指节在案上轻轻一叩,算是认可:“臣附议。然须明令总兵:新饷到日,必当堂点验,按实造册!若有虚报冒领,严惩不贷!”
\n
他补充了执行细节,算是找回一点场子。
\n
杨溥此时也抬起头,带着务实,温声补了一句:“太仓骤出十五万两,恐伤元气。可否奏请太皇太后懿旨,从内承运库暂借五万两?如此太仓留银足备京畿不时之需,亦不误边事。”
\n
他这是提出了财务周转方案。
\n
三言两语间,僵局已破。
\n
方案迅速敲定,中书舍人立刻上前,根据三杨议定的要点,在票拟纸上奋笔疾书。
\n
朱祁镇看着三杨默契地修订票拟,心中感慨:“三杨如鼎三足,纵有倾轧,终不覆器。想撬动这铁三角,得找准支点,还得有把够硬的撬棍……”
\n
日影又西斜几分,廷议近尾声。
\n
案上题本皆已议定,票拟也由中书舍人誊抄妥当,只待送至司礼监披红用印。
\n
杨士奇搁下紫毫笔,望向屏风,声音带着程式化的尊重:“陛下,今日所议,可还有训示?”
\n
朱祁镇摇头,稚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倦意,仿佛刚才那番已耗尽了精神:“诸先生劳苦,议决妥当,朕无异议。”
\n
杨荣抚须,目光扫过屏风,但审视之色更浓。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