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大了,干不了几年了。兼领凉城内史,其实就是让他能够荫庇子孙罢了一一凉城内史每年可察孝廉一人,同时向州里举荐茂才(不一定能通过),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隐性好处,如举荐太学、国子学生员,提拔旧部等等,难以一一说尽,比单纯的单于府参军强多了。邵瑾听了元真的话只是笑。三月十八,车队抵达太原。原并州刺史邵光在上个月入朝了,担任司农卿一一原司农卿胡郧卒于位。邵光走后,太原太守邵杰升任并州刺史,晋阳令杜接任太守之职,晋阳令则由一名叫侯密的武学生担任。基本都是内部提拔,很少有外人空降,至少最近十几年是这样没错。「殿下请看。」邵杰指着不远处的军府,道:「此为晋祠龙骤府,每一防都办了学堂,教授蒙学和韵书。托朝廷的福,送来诸多蒙师、笔墨、书本、纸张,并拨发钱帛,右金吾卫、右龙虎卫总计六十四防,而今已有三十九防有学堂。」邵瑾听了频频点头。比起上一次来,并州似乎又有所发展,至少办学搞得不错一一当然,这也和朝廷大力贴补离不开。「还差二十五防未有学堂。」邵瑾叹道:「将士勤苦,岂能没点好处?孤回京之后,定要奏明天子,请拨发钱粮、选派蒙师至此。」州郡官员们听了还没什么,但府兵将领们却喜上眉梢,连声称谢。「无需如此。」邵瑾将他们一一扶住,然后又问道:「并州二卫可有少年俊彦入太学、国子学?」「太学没有,国子学则有。」邵杰介绍道:「每岁少则七八人,多则十二三人。历年下来,试通三经者七人,试通二经者二十一人,试通一经者近百。」邵瑾听了半响无语。武人子弟读书,终究还是差了。这么多年了,试通二经当上九品官的才二十一个,试通三经当上七品官的只有七个,通三经以上者一个没有,估计得让土人笑掉大牙。而且,虽然父亲对太学、国子学一视同仁,但实际上还是太学出身的官员更让人另眼相看,国子学似乎隐隐低人一等,发展前景不是很好,盖其多勋贵、武将、胡酋子弟。「武人子弟都愿意读书吗?」他忍不住问了一句。「殿下。」太原太守杜上前一步,说道:「这两年愿意读书的人多了起来。」「为何?」邵瑾问道。「立功受赏的机会少了,武人那条路不好走。」杜回道:「故有人愿意搏一搏读书这条门路。」世人熙熙,皆为利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博的便是当官,博的便是封妻荫子,博的便是光宗耀祖。天下大体平定,战场立功的机会少了,但武人们又想当官,可不就只能去国子学碰碰运气了?但这些人底子还是太差,试经玩不过那些书香世家的。「并州二卫余丁可多?」邵瑾放下了这件事,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