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朝廷的文告写得还算温和,说这是为“补国用、固疆土、赈百姓”,更言“商贾者获利于市,理当纳税于国”。
\n
但等这文书一到江南,顿时如平地惊雷。
\n
首当其冲的,是苏州。
\n
一纸诏令刚贴出不到三天,苏州织造、绸庄、瓷坊的东主们就聚在一起开起了会。
\n
地点位于苏州城南的“同裕绸行”。
\n
门匾虽老旧,厅堂却宽敞明亮。
\n
此地原是早年苏绣大家的作坊,后来被绸商林世弼买下,作为商会联络之所。
\n
因其远离衙署、邻街皆布商,不引耳目,便成了江南商贾最信得过的议事之地。
\n
厅中,灯火未熄,茶香微淡,已聚了三十余位东主。
\n
有穿青缎的,是杭城布庄掌柜;
\n
有佩紫玉的,是湖州陶瓷世家;
\n
也有戴银簪、手执折扇的苏绸豪门。
\n
更不乏几位白须老者,乃是盐道遗老,身家万金。
\n
贺家家主贺南楼压轴而至。
\n
他一进门,众人皆起,拱手施礼。
\n
贺家原为浙江文人世家,三代前因避永乐年间建文遗党风波迁至苏州。
\n
永乐末年,因熟识两淮盐运史,取得批量盐引,转战太湖水系;
\n
后扩张码头、承运漕粮,逐渐控制苏松两府的盐票流通;
\n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