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甚至派人特地清理出靠近长陵的一块缓坡,说:“相父可于此安息,与祖宗同荣。”
\n
徐闻点头:“如此,也好。”
\n
陵址定下之后,便是陵寝的规模、结构与陪葬品筛选。
\n
虽说是王陵,但徐闻要求:不僭制,不逾矩,不照皇陵那一套来。
\n
但也不能太简陋,丢了越王的脸。
\n
他召来十几位能工巧匠,专门从江南调来善于青砖堆砌、石雕精细的匠人,还让工部派人监督结构合规。
\n
建造上不过分奢侈,但每一砖一瓦都极讲究。
\n
然后便是陪葬器物。
\n
这个就讲究得多了。
\n
越王府自掏腰包,命人全国搜罗上等器皿、器具,筛选标准只有四个字:品相极佳。
\n
从景泰六年春到冬,前后近十个月,东南西北搜集的珍品堆满了三间库房。
\n
有琉璃花瓶,有嵌宝玉带,有海外进贡香木器皿,更有少见的珐琅彩瓷。
\n
其中有一件,色彩明亮,釉面通透,花纹缠枝莲,与旧时所见皆不同。
\n
徐闻亲自召工匠来问:“此物何造?”
\n
工匠跪地回道:“此乃新工法,用铜胎画釉,再经多层焙烧而成,京器之精,故名‘景泰年制’。”
\n
徐闻捻须细看,见那蓝色釉中泛出宝石般的光泽,既不浮艳,又沉稳大气,当即一笑,道:“此物,可称‘景泰蓝’。”
\n
此名自此传开,景泰蓝,便成了此类工艺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