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内两座牌坊,上书“明经取士”、“为国求贤”。
\n
老范年老体衰走的太慢,徐闻搀着他,如同祖孙二人,引得士子们纷纷围观。
\n
有人赞道:“祖孙二人同科而考,不失为一段佳话!”
\n
“祝他们祖孙高中!”
\n
什么眼神......徐闻翻了个白眼,不理会众人,径直前往贡院大门外的高墙。
\n
墙上贴着一排醒目的告示,上面居中之处写着“洪武二十九年丙子科乡试告示”几个大字。
\n
下面则是科考注意项目,以及一列列名字,是此次拥有参加乡试资格的生员名单。
\n
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
\n
需要有应考资格。
\n
大明的科举实行了保结制度,考生需要提交籍贯、年龄、三代及所习本经等信息,由乡里举保至州、县,再申送行省印卷。
\n
目的是防范冒籍,匿丧等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应试。
\n
徐闻十一岁丧父丧母,三年内无法参加县试和府试,直到十五岁才参加院试,否则他可能十二岁便中秀才了。
\n
保结制度如同政审,必须真实,保结不实将受到相应处罚。
\n
而且,在参加乡试前,考生还需要先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称为岁考。
\n
科考成绩优良的考生才能被选送参加乡试,不合格则来年再考,等三年后下一届乡试。
\n
“怎么没有我的名字?”
\n
徐闻找了半天,也没有自己的名字。
\n&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