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求在临命终的时候安详,可能就会给这个亡者注一些安非他命安定剂,使令他神识暂时的失去知觉,只要不痛苦就好,这样子当然也是可以。
\n
但是以佛法,这个临终的关怀是看得比较彻底,因为佛法的思想是我们的生命是相续的,我们有过去的生命,有现在的生命,也有未来的生命。
\n
佛陀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水一样,从过去的水流,流到现在的水流,也由现在的水流,流到以后的水流。
\n
这样子我们认为说,临终的关怀不但要使令他安详往生,重要的是要提起他的正念,念佛、念法、念僧的心,依止这种善念,能够往生到佛国去。
\n
所以我们的临终关怀是做得比较彻底,还注意到他未来生命的一个去处。
\n
这个理论,我们看《瑜伽师地论》,讲到我们临命终的情况,我们看附表第十三。我们把临命终的情况,做一个解释,根据《瑜伽师地论》跟《大智度论》。
\n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n
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两种情况:
\n
第一个是随业,或者我们讲「随?习」的往生,这是第一种;第二种是在附表第十六面,
\n
二、随念往生。随着临命终起什么念头而往生。
\n
先看第一个随业或者随?习,这个业就是重大的业力。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说法。
\n
附表第十三——「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n
(一)随业(习)往生:
\n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