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我们看讲义第一面的大科判。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分成三科:甲一的前言,就是乙一的作者略史,印光大师的略史;乙二的教起因缘,净土法门的因缘,这个是前言。甲二的正文,我们的正文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这五大科我们都讲完,现在看甲三的结劝,结示劝修。
\n
好,我们翻到五十三面,大家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n
甲三、结劝
\n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n
好,我们加以说明。「无论在家在庵」,就是印光大师说,这以下的法门所加被的根机,包括在家跟出家都可以修行。
\n
这以下就讲到修因跟证果,先讲因地的修行,「必须」就是以下有三件事。
\n
第一个先讲助行。
\n
助行就是我们讲改过跟积善这两件是助行,「必须要敬上和下」。
\n
我们内心的态度,对于「上」,就是上辈、长辈,就是三宝、父母、师长要有恭敬心。对于下辈要有柔和的慈悲心。这两种心态一个是敬」,一个是「和」。
\n
怎么做到敬跟和呢?这以下有三个方法:
\n
一、「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个是约自利来说。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8页 / 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