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对的!外面的修福给那一点福报,但是你要离苦得乐,这个还差的很远。所以「不随所转」的根本,是你内心当中要有一个依止处,你面对境界的时候能够转念念佛,就是转变你那一念躁动的心,使令它依止佛号而住,能有这种力量,这样子的时候,外面的纠缠,就是当下就是摆脱。
\n
下面讲一个譬喻。
\n
「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就是好像一个镜子来照像状。这个镜子就是譬喻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这一念心能够显现种种的境界,我们分别心能够显出善的境界、恶的境界,「像来不拒,像去不留」,「像来」的时候也不拒绝,但是无住;「像」离开的时候也是无住,内心当中不为妄境所转,内心当中有一个依止处。
\n
这个是讲到我们在面对俗务纠缠的时候,我们应该要用的方法,就是你要「不随所转」。
\n
二、「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
\n
假设我们今天修行,不知道这种道理,纵使你屏除俗务,一无事事。好,你说这件事情,你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咎于别人,说:你为什么起烦恼呢?我为什么起烦恼,是因为他讲一句话来触恼我!我为什么起烦恼,因为这个环境不适合我。假设我们今天把所有的罪过都归咎于他人,你到最后你就一个人住,一个人住的时候,「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洒脱。」因为你内在的烦恼在干扰你,你不知道,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你一个人住,内心的烦恼还是不放过你,你还是「纠缠坚固,不能洒脱」,问题在这个地方。
\n
我们要看看大乘经典,你会看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佛陀在教菩萨修行,佛陀是要菩萨转变自己的心,而不是转变外境。
\n
你看《金刚经》很明显,须菩提尊者说:「菩萨摩诃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一个凡夫菩萨发了菩提心,想要自利利他,但是这个菩萨是有烦恼、有执着,怎么办呢?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我的心不安,应该怎么办呢?我们看佛陀的《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