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大悲心的。换句话说,我们能够远离无明一分,趣向于大悲心一分,我们的罪障就少一分,功德就增一分,佛法的意思是这样子,要我们弃舍无明,趣向于菩提心,趣向于真如理。所以讲,你这样子回向以后,你的胸量扩大,你这个我执的烦恼也就降低了,所以「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
\n
龙树菩萨认为菩萨有两种:
\n
在地前的所谓的「结业生身」的菩萨,或者我们讲肉身菩萨,这个地前、见道位之前的菩萨,整个利他的行为主要的是修理观。就是我今天为什么能够利他呢?就是主要就是发愿回向,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在地前的,大概就做这种境界。
\n
第二种的菩萨那当然是从空出假,就是法身大士了,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那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这种法身大士在经典上说,你没有遇到他便罢,只要你能够遇得到,你一定是得到解脱的,你善根没有成熟绝对看不到,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缘成熟。
\n
所以我们刚开始在学菩萨道的时候,我们是透过这个理观来增长我们的大悲心,来消除我们罪障的,所以我们这样子回向一方面能够跟众生深结法缘,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胜行,这个大悲心就增长起来。这个是说明我们回向应该要依止菩提心,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不但是自己受用。
\n
第三段结劝。「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n
假设我们今天不知道这种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为己有,这种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你虽然很努力的积功累德,也执持名号,但是感果卑劣,你的果报就比不上那个为众生回向来的殊胜,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净土的行人,有时候对回向不是很重视,念佛念得很勤,修福报也修得很勤,但是很少会想到普遍为一切众生回向,很少想到。但是印祖说,假设你不回向,虽修妙行,感果卑劣。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所以我们应该要选一个殊胜的回向文,把功德做完以后回向,这个需要的。回向于自身的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的蒙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