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他趁着你攀缘的那个隙缝,就进到你的身体,控制你这个心识,丧心病狂,这样子就算是「活佛现身救度」,也没办法了,这件事就很危险!着魔了,你整着善根都破坏掉了。所以这个地方的问题就是在于「妄欲见境」。
\n
我们念佛,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我们念佛的目的,是要追求一心不乱,是要把佛号念的绵绵密密,明静而住。而不是念佛当中看到什么、看到什么,不是的!这个是一种副产品。但得本,不愁末,你念到一心不乱,你什么都有,你一开始就想要看到什么、看到什么,你迟早出毛病,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着魔,都是我们自己有那个攀缘心,魔才有办法跟你感应到道交。
\n
所以印祖很恳切的来劝勉我们修行人,「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修行要老老实实的,知道自己是业障凡夫的根性,不要只是表面上要求高超殊胜,结果本来是想要得到利益,反而受到损害。
\n
以下就引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说:
\n
第三段、「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
\n
末法众生的特性,「神识飞扬」,这个神识就是第六意识。我们第六意识,飞就是轻举,轻举不沉;扬就是浮动,轻举浮动。在这种情况之下「心粗境细」,能观的心太粗重了,这个昏沉、掉举太粗重了;而所观的境界太过于复杂微细,所以「观难成就」,很难相应。就是一个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他根本没办法;那么粗重的心,它没办法去观微细的境界。
\n
那怎么办呢?是以大圣佛陀悲悯,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告诉我们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就是称名的方法最简单,在临命终的时候,只要佛号能够保持相续,就能够往生。
\n
「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这当中也有一个意思,不但是「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整个过程当中,也不容易着魔。
\n
「又志诚恳切,亦消除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9页 /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