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息当作一种摄心方便,所以他得定以后,那个六妙门:数、随、止、观、还、净,他到最后「数、随」到「止」的时候呢,数息随息,到「止」就把这个息给舍掉了,他内心明静不动,这个息就舍掉了,他要弃舍所缘境的。
\n
而我们念佛人不同:我们是以万德洪名为所观境,乃至于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不舍所观境,这个要记住,你把佛号这个所观境舍掉,你拿什么跟弥陀感应道交呢?善导大师说为什么念佛呢?它是称合弥陀本愿故,随顺佛陀的圣教故。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第十八要我们十念必生,佛陀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要我们持名,这个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合乎阿弥陀佛的一个圣教量,所以念佛人,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后,他有一点功夫,他觉得佛号干扰他,把佛号舍弃掉,你这个佛号舍弃掉,不是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因为它是一个万德洪名,它是一个清净法界,不像这个息,它是一个杂染五蕴,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样,但是有一种信愿不同。再看
\n
二、观
\n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毘婆舍那品。」这个抉择就是观,观什么呢?「如所有性」,诸法的总相,就是从假入空观,天台宗说的,「如所有性」就是空观,一切法的总相。「尽所有性」呢,诸法的差别相,就是十法界,佛法界的功德庄严、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这些诸法的差别相,就是从空出假观。不管是空观、假观的这种「诸善妙慧」,都是毘婆舍那。
\n
所以前面的止是心于所缘是无分别住,是没有分别的,就算有归依的心,那个抉择都是在之前就抉择,念佛的时候,那一切分别都要停止的。但是观不同,它要抉择、要分别的。
\n
我们看《解深密经》的解释:
\n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修观之前要依止,身心的明了寂静为依止。就是说你一定是先修止,把这个心调到明了寂静的状态才起观的,这个是讲修观的前方便,再看它的正行。
\n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1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