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n
—复杨炜章书—
\n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念佛,一个摄心的方法怎么栽培?怎么能够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就是栽培念力。先看
\n
第一段「知汝不知净土之宗旨,当依『一函徧复』所说,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
\n
「汝」就是这个居士,这个居士他问印祖。印祖说:你不知道净土修行的方法,你应该依止「一函徧复」。印祖因为后来慢慢出名,很多人写信问他问题,有关净土的问题,他就怎么办呢?就把整个净土的修行法要,写成一篇文章,只要有关问净土的,他就把这篇文章寄给他。一函徧复,以一函来普遍的回答一切的净土问题。这个一函徧复当中,所说的要「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
\n
「勿用观心法门,当用摄心念法。」这个地方要注意,这个观心法门,在现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较少。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时候,明朝、清朝的时候,倒是蛮兴盛的。这怎么回事呢?就是禅宗也念佛,他也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念完了以后,他就去回光返照、去思惟:念佛是谁?就是说:我怎么能够念佛呢?那个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呢?这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呢?他就从念佛了以后,探本求源,去观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这个就是观心法门。当然他主要是找那个不生不灭的心,从那个地方去契入。这样子的话,因为他念佛当中,没有一种归依弥陀的心,也没有往生的愿力,所以这样子念佛,是不能够成净土,他的目的是要去思惟:念佛是谁。换句话说,他的所观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这个地方不同。我们平常的摄心念法,所观境是佛号,是去观察所念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所以这个地方又不同,我们要抉择出来。
\n
到底什么是摄心念法呢?印祖在
\n
第二段「《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4页 / 共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