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n
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只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
\n
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
\n
我们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
\n
前面的是印祖的一个自修的情况,这一科是讲到他怎么样来弘法,怎么样利益众生。先看第一段,先讲他弘法的内容。
\n
四、弘法利生:
\n
【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捷径。】
\n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他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3页 /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