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的是,错过了接收西方、东亚製造业外移的机会,那未来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毕竟,不只有中国才有这个机会,印度也有可能。
印度不是没有接受西方外迁的製造业,恰恰相反,他们接收的是“高端”製造业。
中国接收的製造业,诸如鞋袜帽小五金之类的,和印度接收的it服务业比,低端的太多。
如果说中国接收的是实体业的“脏活”“累活”,那印度接收的是软体业的“脏活”“累活”,编程。
程式设计师也是非常累的,但所得的报酬,比鞋帽袜之类的製造业高的太多。
那为什么印度没有崛起,反而是中国?
这里面的差別是什么?
差別是中国的製造业,可以服务西方,也可以服务本国,最重要的,是可以带动中国的工业化发展。
阿三的it服务员看起来高大上,但服务的全是西方的软体公司,本土连工业化都没做到,到九十年代末,阿三服务业的经济占比甚至高达百分之五十五,这是发达国家才应该有的第三產业水平,但这並不意味著印度真的成了发达国家,因为他们服务的都是外国人,底层百姓毫无益处。
如果这个时候,中国再次锁紧国门,低端製造业也向印度倾斜的话,二十年后腾飞的就真的可能是印度了……
这就是歷史的十字路口,绝无丝毫夸张之处!
回头看看,如果不是一个八十八岁的老人拖著老迈的身躯南下走一趟,几十年后在网际网路上骂街的人,估计还要拿著粮票排队去买二合面。
当然,就算夸出一朵来,第二天李源也没去见面。
他眼下的心態多少有些不大平和,毕竟刚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