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兵分两路,一路由贺娄无忌率领十万军向延安郡进发,另一路则由张焕率领,是他最精锐的八万安西军,向河津进发。
此时,战争的阴云笼罩在关中至洛阳一线,裴俊已命潼关大帅李抱真率五万千牛卫扼守陕郡,防止崔庆功急攻长安。
在渑池以西地官道上挤满了逃难地数十万民众,一万多军队护卫着近千户洛阳及其周边郡县官员和他们的家眷正缓缓向长安撤退。
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泥泞不堪,一路之上,随处可见一群群惊惶不安地难民,他们扶老携幼,仓惶而艰难向西逃命,时不时有马车倾翻堵塞道路,顿时咒骂声、哭喊声响成一片,但幸运的是崔庆功并没有衔尾追赶,一个令人心安消息迅速在难民中传播,陇右军已经出兵平乱,崔庆功不敢进攻长安。
东都洛阳,自隋唐以来就是西京长安的犄角,中原第一大城,人口百万,它北靠黄河、西邻关中、南接荆楚、东扼中原,故在军事地理中被成为中原图大之势,欲取天下者,必先得洛阳为基业,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便是在夺下洛阳后称帝。
崔庆功在灭了韦德庆并击溃河东军后,兵力迅速膨胀,已达三十万之众,几乎占领了河南道全境,与此同时,他的野心也随即膨胀起来,不再满足于一个地方军阀,在谋士的劝说下,他的兵锋直指洛阳,并向唐廷开出无法接受的天价以换取不占洛阳,但这只是一个借口,所开条件刚刚送出,他便亲率二十万大军急不可耐地向洛阳进攻。
此刻的洛阳的守军仅不到二万人,并且数十年不见刀兵,为保东都百万人生命安全,东都留守杨元嗣在得知裴家五万援军在河内被击败后,便开城门投降了崔庆功,正月二十三日,崔庆功大军列队从上东门进入了东都洛阳。
洛阳在武则天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曾取代长安成为大唐的政治中心,为此,洛阳也修建了巍峨的宫殿群,同样仿照长安分为皇城和宫城两部分,在安史之乱中,洛阳的宫城遭到了严重破坏,圆壁城、上阳宫和皇城大部皆被焚毁,只有保留了凝碧驰附近的一片宫殿,安史之乱后泡权旁落,洛阳宫城也没有进行重新修建,只是清理废墟,将洛阳宫城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尽管如此,金碧辉煌的宫殿群还是激起了崔庆功无限的遐想。
由于崔庆功大军在攻下荥阳后得到了朝廷准备救济河南灾民的百万石粮食,又在攻下偃师后得到河东军的数十万军粮,使得他的军粮危机得到了缓解,崔庆功便在进占洛阳后听从了谋士取洛阳为帝业的劝说,放弃了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