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祈福,再求两张平安符,我听人说,潘道长亲手画的平安符,通过钱家和王氏商号往外卖,一张要十五两到三十两不等,但在山神庙求,只需五两银子。」
就这,汪县令还嫌贵呢,咋舌道:「其他道观求平安符只要一两左右吧?」
「贵有贵的道理,我可是听说了,这位潘道长是山神弟子,意识通神的。」
虽然潘筠被县民们传得神乎其神,但受过儒家教育的汪县令依旧是坚定的无神论者,他对神鬼的态度和孔老夫子一样,敬而远之。
不信,不诋毁,远之。
巧了,潘筠对他也是这样的想法。
对明仁这样明显知道一些修真世界,且对他们这种人持正面看法的,潘筠很乐意和他交朋友,并互惠互利,具体参见王璁和明仁的关系;
对蔡晟这样无知,却又一心捞钱捞权心术不正的,那自然是尽己所能的把人捶死在坑底,能坑的时候一定要坑一把;
但对汪县令这样无知无觉却正常的父母官,潘筠便希望彼此敬而远之,一切遵照规章制度办事就好。
她不影响官府运行,官府也不要有意为难她。
大家就按照世俗做一对普通的官民。
一般来说,第三种状态才应该是常态。
也只有第三种状态成为常态时,这个世界才健康有序的发展。
所以在初三那日,汪县令陪同妻儿过来烧香,潘筠只抬头看了俩人的面相一眼,便知道了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他们。
潘筠只当做平常,恭敬有礼的接待了他们。
这让汪县令心情好了许多,脸上露出笑容来,特意多问了几句:「王小井等人在倭国如何?」
王小井他们一开始的离开是秘密,但县衙在几次回访找不到人之后,便从部份家属口中知道了他们的去向。
汪县令不知道蔡晟是怎麽想的,反正他想得挺开的。
在他看来,这些当过反贼的县民,只要不是在乡间横行霸道,或是跑到福建去参与邓茂七的起义大军,他们干什麽他都能接受。
去倭国挖矿,那就更好了。
这次刺头去番邦,总比留在县里好吧?
不过,到底是自己的子民,作为父母官,汪县令还是要关心一下的。
他希望潘筠能用她的善良和宽容感化他们,让他们回来时能消除心中戾气,并拥抱爱与和平,要是能再影响一下家人和邻里,创建和平友爱的玉山县,那就更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