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子。
身为前江南巡察御史,薛韶对江南的情况熟悉不已,加上这段时间的调查和了解,薛韶从各个方面为邓茂七等人求情,又从当下的局势中分析平反和招安的利弊,极力劝诫皇帝招安。
其实很多话,薛韶在大朝会上应对时都提过,只是当时人声混杂,而大家的关注点更多的在倭国银矿和江南的风灾水患上,他的招安之论只是被谈了谈就放弃了。
主要是,当时皇帝和朝廷都很有信心,觉得地方不能平叛,让刘聚领大军去平叛总没问题了吧?
结果,刘聚一败再败。
此时,薛韶的招安论终于被人看到,不过朝中敢提的大臣不是很多了。
毕竟王振主战,便是为了避其锋芒,大家也要苟着。
所以,曹吉祥代替薛韶递上的招安摺子便很显眼了,于谦的摺子也同时到达内阁。
皇帝看着案上并排摆着的摺子,沉默不语。
王振一看他便知他动摇了,他垂眸敛住眼中的锋芒,将一盘点心轻轻地放在皇帝手边,轻声道:「陛下,不论是太祖丶太宗还是先帝,皆以武称颂,最忌招安之举。」
皇帝手指轻点桌面:「可于谦和薛韶所言亦有道理,东南沿海一岸才经历风灾水患,加之海禁之策有变,正是用人用财之时。」
「平叛与这些事并无冲突,甚至很有助益,」王振低声道:「陛下,江南那群士绅官员阳奉阴违的还少吗?这次矿工造反背后少不得有他们挑唆,他们私占银矿太久,自不愿朝廷重开银矿。
甚至,连倭国的银矿,他们都不肯放弃,锦衣卫回报,此次搭乘潘筠海船出去的人中不乏当地的士绅官员,所占人数比曹吉祥派出去的还多,他们想干什麽?」
皇帝脸色一沉,拳头微紧,是啊,他们想干什麽?
王振见他听进去了,又道:「倭国银矿,潘筠已经上贡给朝廷,那就是陛下之物,岂能由这些人染指?依臣看,曹吉祥还是太宽容了,这才去了泉州多长时间,已经能和当地的官员士绅同桌同食,将海船的大半名额让给他们。」
皇帝皱眉,片刻后摇头:「曹吉祥为人耿直,他不是那等贪财好逸之人,恐怕是不得为之。」
皇帝叹息道:「户部的王质去江南快一年了吧?」
「是,内阁收到了他的摺子,他与于谦一样,亦是主和。」王振疑惑道:「甚是惊奇,不论是王质丶于谦还是薛韶,在京中为官时手段强硬,可怎麽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