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往常打仗,首先运送粮草的民夫,就得抽调几万到几十万,往往引发民间的恐慌。
李承乾登基之后打仗,却基本没用过民夫,所以没对民间产生任何影响。
就连打高句丽都没用过民夫,唯有吐蕃边境用民夫运粮草,但也是两年来慢慢的运,慢慢的积累,并没有用太多的人力。
再加上各方运送回来的财物,还有粮草物资。
虽然分配出去,还算是比较稀少,但无形之中,也让百姓的日子好过了一些。
潜移默化中,一切都在变好,这是百姓都看得到的。
虽然在一些穷山恶水的地方,或许就连李承乾的圣旨都达不到。
但在整个大方向上,在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大片区域之中,日子越过越好是不可否认的。
尤其是去年,崔家落幕之后,崔家的粮食,还有整个河南道出产的粮食,大多可都归朝廷所有。
而在李承乾的命令之下,已经不再增加粮仓,所以一些老旧的粮食,自然要置换出去卖掉。
长安城周边是消耗不了那么多的,也会向周围辐射。
世家现在已经吃不下粮食了,只因为李承乾卖太多了,他们自己都在卖。
家家户户有了粮食,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尽管有些命令,比如说让女子科举这种命令,传入一些地方之后,引起了地方的哗然和反抗。
但这种反抗,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中。
没有谁吃饱了没事干,爬起来搞造反那一套,除非是有人带头。
可现在的世家大族,谁敢带头造反,嫌弃自己命长吗?
马上又要开启南北两方的大迁徙,虽然没有强制迁徙,但在这道政令之下,必将有更多的人得到好处。
国祭之后,整个大唐陷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
除了人口不足,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也堪称兵多将广,整个大唐开始真正发力。
变化,每时每刻都在产生。
时间来到三月中旬,今天百官再次来到了长安城外,一处皇家的农庄之中。
具体是为了什么,百官都不清楚。
今天本来是又一次朝会的日子,但李承乾却让他们穿便装,一起到这个皇庄之中。
这里有一大片田地,也有一大条水渠。
此时正是枯水期,水渠中的水也不多,比田地还要矮一些。
在其中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