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素来仁慈,想必不会与一个孩子计较。”
“是啊,陛下与郡王乃是祖孙,血脉相连,何必因一句戏伤了和气?”
朝堂之上,瞬间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武氏族人为主,主张严惩。
一派以李唐旧臣为首,恳请宽恕。
双方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原本肃穆的明堂,竟成了角力的战场。
武曌冷冷地看着这一切,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心里却早已掀起了惊涛骇浪。
她怎么会不知道,这些人争论的根本不是李隆基的一句话,而是这天下到底该姓李还是姓武。
她称帝十年,推行了无数新政,减免赋税,整顿吏治,让大周的国力蒸蒸日上,可在这些李唐旧臣眼里,她终究是个“窃国者”,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想把她从龙椅上拉下来,恢复李唐的统治。
而李隆基这句“李家的朝廷”,恰好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也撕开了朝堂上那层虚伪的平静。
她的目光重新落到李隆基身上,少年此刻已经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显然是吓坏了,可那脊梁,却依旧没有弯下去。
这股倔强,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已,也像极了那些宁死不屈的李唐宗室。
武曌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缓缓开口,声音里听不出喜怒:“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能说出这般话,背后若说无人教唆,谁信?”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为李隆基求情的老臣,眼神冰冷:“来人,将临淄郡王带回王府,没有朕的命令,不得外出。”
“另外,彻查今日之事,看看是谁在背后挑唆,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兴风作浪,朕定要他付出代价!”
“陛下圣明!”武氏族人立刻附和。
李唐旧臣们虽心有不甘,却也不敢再争辩,只能眼睁睁看着禁卫上前,将李隆基带了下去。
少年走出殿门时,回头看了武曌一眼,那双眼睛里,有恐惧,有委屈,却还有一丝未曾熄灭的倔强。
武曌别过脸,不再看他。
龙椅旁碎裂的玉圭还躺在地上,像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她知道,今日这场风波,绝不会就这么结束。这天下,姓李还是姓武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而她这个胆大包天的孙儿李隆基,或许会成为这场争斗中,最意想不到的变数。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