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贾环的设计,精妙而又充满了诱惑。
分级发行,全民参与:国信券分为三等。
上等,以万两为单位,面向王公勋贵、顶级门阀。
中等,以千两为单位,面向各路富商、地方士绅。
下等,以百两、十两为单位,面向普通地主、富裕市民。
让每一个有余钱的阶层,都能参与到这场为国分忧的盛宴中来。
利以诱之,名以荣之:他设定了一个年息六厘的利率。
这个利率,高于当时任何钱庄的存息,却又在朝廷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这,是利。
更重要的,是名!
他建议,凡购买国信券达一定数额者,可由朝廷赐下乐善好施、忠君体国的牌匾,其子孙在科举、入仕上,可获优评。
对于购买数额最大的豪商,甚至可以破格授予虚衔,允许其穿戴特定等级的冠服!
这,是直指人心的阳谋!
对于那些富可敌国却地位卑贱的商人来说,一个能光宗耀祖的名,其诱惑力,远胜于金山银山!
以券换权,定向疏导:最关键的一步。
贾环提出,一部分国信券,可以不必用真金白银购买。
那些手中握有大量盐引、铁引、茶引等资源的商人,可以用这些特权凭证来折价兑换国信券。
如此一来,朝廷兵不血刃,便能将这些被少数人垄断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重新收归国有!
其四:如何还
这是整个计划的核心。
贾环清晰地指出,发券筹措的资金,绝不能用于填补宫中用度或官吏俸禄。
必须成立一个由皇帝直接掌管、北静王等人监督的赈灾与兴业基金。
所有资金,专款专用!
七成用于北方大旱的赈灾,以工代赈,兴修水利,恢复生产。
三成用于南方,疏浚河道,加固堤坝,扶持桑蚕丝织。
以借来之水,浇灌枯萎之田。待田地复苏,庄稼丰收,则税赋自来。届时,朝廷以丰年之税,偿还旧日之债,信义昭于天下,则国库可期永固!
当贾环写下最后一个字,他整个人几乎虚脱。
但他知道,自己手中这份薄薄的几页纸,将拥有改天换地的力量。
然而,这还不够。
他想起了那个关键的问题流动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