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特定条件’和‘特定系统配置’。你的模型依赖于系统与环境耦合强度的微妙平衡点,以及系统内部能级的特殊拓扑结构。这需要极其苛刻的、近乎理想化的参数窗口。但现实中的物理系统复杂性和不可控因素远超模型。你的‘淬火’效应,在宏观统计上,很可能被淹没在压倒性的退相干噪声里,概率微乎其微等于没有。”
\n
他指出了张俊构想中问题最大的部分——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验上的不可行性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n
张俊试图解释:“概率小不代表不存在!而且,寻找这种‘窗口’,设计出能利用这种效应的系统,不正是我们该做的吗?”
\n
他的神情中带着物理学子对科研真理的某种执拗又较真的追求。
\n
“理论上,一切皆有可能。但工程上的可行性才是关键。”
\n
江南的回应冷静且直接。
\n
杜若言听得津津有味,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打转。
\n
“学长,你的瞬态协同机制如何定量描述?能量涨落的具体阈值怎么确定?江南,你说概率微乎其微,但‘微乎其微’在量子世界,尤其是涉及纠缠这种非局域关联时,是否真的意味着‘无’?有没有可能通过量子纠错或者特定的控制脉冲,去主动‘诱导’或者‘放大’这种效应呢?”
\n
难得有一个势均力敌的科研问题,两人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激烈。从基础物理原理到最新的实验进展,小小的自习桌好像成了前沿物理争论的微型战场,周围围观得学生也越来越多。
\n
大家自然得分成两派,一边支持江南一边支持张俊,谁都谁说服不了谁。
\n
“停!停!”
\n
眼见讨论不出结果,杜若言主动笑着举手,做了一个停战手势。
\n
“你们俩这是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