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否则,数十万民众之重,他将难以承受。
\n
所幸庐江不远。
\n
一个时辰后,刘备疾驰归庐江,入太守府即召二人。
\n
“主公,您不是前往江夏运粮了吗?为何返回?且如此急切?”
\n
“主公,莫非有变?”
\n
诸葛亮与庞统敏锐,细节中已觉异样。
\n
“唉!孔明、士元,我们又中其计。”
\n
“方知白送江夏空城,非曹营谋士善心,实乃陷阱。”
\n
刘备痛心,详述万民书之事。
\n
听后,诸葛亮与庞统大惊。
\n
同一念头闪过脑海——“驱民为祸,以仁义之剑,破仁义之志。”
\n
唉!二人心情转沉。
\n
此计对他人无效,对曹操亦然,唯独对刘备极具威力。
\n
因刘备以仁义立世,亦被仁义所缚。
\n
一旦违仁背义,日后行事便失民心。
\n
故,明知解法,亦不能行。
\n
他们需助刘备,保其仁义之名!此乃阳谋。
\n
“无懈可击!”
\n
二人心中暗叹。
\n
令他们惊愕的是,本以为那计谋意在离间孙刘,迫使主公与庐江世家对立,岂料仅是虚晃一枪。
\n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