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那是个少年,玉冠束发,蓝袍加身,眉毛粗平,双眼皮很宽,眼睛圆大,体格魁梧,刚直中透着一股实诚劲。
\n
栗毓美本精通音律,今见这青年书生箫艺出类拔萃,听到妙处,不禁高声赞道:“好箫,好箫!真如仙乐,敢问兄台名讳?”
\n
青年书生停下来,抬头看了一眼栗毓美,知他不是寻常之辈,便朗声答道:“在下林则徐,乃福建举子,今赴京赶考,途经此地,一时兴起,胡乱吹上一曲,兄台如不见笑,就请过来一叙。”
\n
“兄台谈吐得体、天资聪慧,这次应试定会有收获。”
\n
“多谢林兄的吉言,小可十分钦佩林兄的才华,相请不如偶遇,小生想请林兄喝酒,不知能否赏个脸?”栗毓美说道。
\n
“既然栗兄相邀,我们哪有不去之理呢?”
\n
“也好!那我们边喝酒边吟诗作对吧!”
\n
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林则徐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这一点很重要,但关键还是在于他本人的天赋。林则徐四岁的时候,父亲就把他抱在膝上口授章句,七岁的时候就能独自作文章了。
\n
栗毓美走过去,也盘膝坐下,与林则徐谈论诗词音律。两人一见如故,越谈越投缘,便结伴上路,一同赴京。
\n
“夫水运之策,天下江河汇于大海……”中气十足的声音从窗外传来,是二者论道。正在言谈的栗毓美手舞足蹈,面色激动,两颊一抹红。
\n
“水共治,河畅其流,水复其清,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n
林则徐与栗毓美坐在一间雅致的茶室里,品着清香的茶水,欣赏着窗外的花园景色。两人都是文化人,对于诗词歌赋有着共同的兴趣,因此他们的对话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文学艺术展开。
\n
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