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仕的年轻人强。
没想到,这些人对国策的洞悉,却远比他要敏锐得多。
他仔细观察了很久,这些人他一个都不认识,确定没有在朝堂上担任高官的。
那他们的消息,到底是哪来的?
“所以啊,我不信天子到洛阳就食是因为长安的粮食不足,想必是因为偃师。”
听到这里,杜五郎不由问道:“偃师?”
“吉兄不知吗?天子以前曾任过偃师尉,他私有的许多产业也都是从河南道起家的。到了洛阳,他比在长安更有掌控力。”
杜五郎一愣,又不知说什么好。
崔家子弟于是继续聊起来。
“恰如武后在东都。”
“不错,武后在东都称帝,当今天子想必要在东都变法了。”
“春苗贷。”
“我敢打赌,朝廷做得再好。到了地方上,春苗贷必会被某些人拿在手中放高利贷,普通农户若要拿这份钱,是‘另加’这一二分的利。”
杜五郎问道:“为何?”
断言此事的那人微微苦笑,道:“世事如此。”
崔洞听得无趣,拉了拉杜五郎,道:“不与他们聊这些仕途经济,我们去赏竹海。”
“三十九郎,如今朝廷更注重科举,已确定今年会有恩科,你文章做得好,不去试试?”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