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就是将这些流民往秩序依存的南方迁移,而他作为光州刺史,愿为朝廷分忧,接收这批灾民。
杨复光很感动,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一个地区接收大规模的难民,是必然要引起土客之间的矛盾的。比如土地丶粮食丶生活物资,
甚至是风俗,都会有巨大的矛盾。
在这个时期,一个地方的物资产出和消费都是有差不多的平衡的,一旦这数万难民移过来,一定会惹得市面百物腾贵,给本地人造成巨大的生活负担。
此外,这个时候的乡村普遍是非常愚昧的,任何外乡人的出现都会被本地人当成灾祸,如果家中有什麽孩子丢了,或者孩子中邪了,他们就会认为是外乡人做的鬼。
这种事情几乎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当地官府一个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骚乱。
所以在杨复光的眼里,赵怀安真是忠心为国,为朝廷分忧了。
不过杨复光还是问赵大要如何安置这批人,毕竟要是处理不好,把光州那边再惹出祸来,那就是大罪了。
赵怀安不慌不忙给出了他的方案。
实际上就是他在大别山里搞的那一套,就是将这四五万的曹州灾民编都搞军屯。
光州幕府在前期的扫荡豪强时,不仅将他们之前侵吞的营田给收回了,还将这些豪强的田土给收进了军府。
所以此时的光州反而是田土够而丁口少,现在正好容纳这些曹州流民。
而这些流民到了曹州后,将会按照都设置为军屯,所需物资和种子都由军府补充,不与本州人发生联系,如此可大大减少土客之间的冲突。
不过,四万多的流民丶草寇,赵怀安当然不可能都安排他们去种地,这些人成分复杂,全部去种地,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也有很多人压根就种不来地。
在这半个多月中,随军参军裴德盛丶董光第带着五十多人的书手队伍,从早忙到晚,就是在做初步的人员筛选。
这四万多人,基本按照农丶吏丶工丶兵丶商五个身份划分。
凡是农民出身的,全部都要运往光州屯垦,这也是流民队伍中的大头。
然后会写字的,以前算过帐的,在县署干过的,都被单独一列,这些人将会造册编入幕府文吏队伍中。
此时的光州幕府随着两年的发展扩充,帅司丶政司丶财司三司幕僚丶书手丶随员已经发展到了五六百人的队伍。
这一次北上中原,帅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