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两人握手打过招呼,小庆姐满面春风,很接地气:“小许,你是哪个文工团借调来的?”
不怪刘小庆这么问,现今北影厂的大部分演员都是从地方文工团借调上来,比如刘小庆等三大美女,演庐山恋的郭凯敏,老一辈的葛存壮等人,都是从文工团开始起步。
像二十一世纪那种考上电影大学再进电影厂的模式,其实是十分稀少的。
许朝拿了钥匙:“我没去过文工团,这次是和桂兰姐一道来的bj。”
刘小庆很是惊讶:“啊,不是文工团的,那是电影学院来的?”
“也不是,桂兰姐说我翻译水平还行,就把我从南京捎了上来。”
刘小庆是个人精,三言两语就能听出个首尾大概:
“我没进过译製组,但我听说咱桂兰同志干译製的时候很是严格,去年厂里掛幕布,放那个罗马尼亚的电影,叫沸腾著的什么……名儿我不太记得。
听说这片儿正式译製之前,厂里译製组的小傅把剧本弄岔了,桂兰姐领著人加了三天三夜的班。”
她看著许朝,露出些许感兴趣的目光:“要没个两把刷子,桂兰姐是肯定捎带不上的。”
许朝和一旁的老蒋都笑了,刘小庆没多待,风风火火往小礼堂赶去了。
“刚才我听见说,什么內参片?”
老蒋答道:“就是西方的电影,不適合直接公映的,仅供大伙学习交流,不过你们译製组的人一般不参与观影,毕竟这行就是你们组乾的不是?”
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电影厂內部得吸收欧美先进技术,但又不能公开上映,所以“內参”。
一个搪瓷盆,里头盛著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