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事。如果这是国与国之间的技术转让,要是那么钱货两清后,若技术资料前言不搭后语,就会陷入两国双方无休止的扯皮当中,说不定花出去的巨款都打了水漂。
可这事搁在杨棠个人身上就完全不同了,毕竟他和家里人还在国内住,属于典型的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一旦技术资料有问题,国家拿捏不了另外一个国家,还拿捏不了你个人么?
当然,杨棠花好几十功德点从掌机里兑换的技术资料自然不可能有问题,所以光凭这点,国家就已经是赚到了。毕竟按照杨棠前世的行情来看,国内普潜的造价最低两亿(b),最高十几二十亿的都有;至于核潜的造价差不多是普潜造价的三倍。
但重点问题不能这么来看,潜艇这玩意其实算是高危武器,因为一旦潜到水下,它就随时面临解体的危险,所以六亿(b)造价以内的潜艇由于构造材料的问题,只能在近海玩玩,去了深海,它扛不住压,或者躲不开敌方探查,跟水下活棺材差不多。
而三十亿华币买下来的至少超过现在两代的消声瓦技术资料,这中间会节省多少间接的人力物力财力已经是很难算得清了。况且,杨棠提供的资料跟目前华夏顶级消声瓦的升级研发方向是一脉相承的,只是期间的代差有点大,就好像瘟倒死两千与瘟七的差距。
更关键的是,把这三十亿购买款平均到新建的三十艘潜艇上,一首潜艇的造价不过增多一亿,但潜艇的安全性隐蔽性将无疑大大地提高,威慑力也将呈几何倍数增加,还能更好的保存更多经验丰富的老潜艇兵,从而留下教官种子。
所以,若非杨棠有成全之意,莫说三十亿了,就是花一百亿军部也休想买到玄武消声瓦的技术资料。
欠妥技术转入合同后不到十分钟,十五亿华币就已经划入了杨棠指定的账号中。剩下那一半款项要等技术资料接收方确认了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再行支付。当然,合同上也规定了,一个月后,无论技术资料是否确认完毕,尾款都将到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