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安排了住宿后,军官带着方文三人来到了附近办公楼一个会议室里。
“方先生,你需要沟通的武器数据,就在这里向我们的技术员说明,他们会和你交流的。”
“好的。”
方文打量着房间里的情况。
会议室里弥漫着浓烈烟草的气味,斑驳的墙面上悬挂着列宁侧脸肖像和俄语标语。
三名穿着皱巴巴西装的苏联技术人员坐在长桌对面,中间那位谢顶的老者推了推圆框眼镜:“我是科罗廖夫,负责132毫米火箭弹的稳定性研究。也是这次技术探讨会的负责人,你需要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呢?“他说话时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袖口还沾着蓝色墨水痕迹。
听阿廖沙刚翻译完,方文会意地点头,从公文包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资料。
他并没有直接提数据,而是做了一番讲演。
“我们泰山航空的军工产业,在去年已经研制出单兵火箭弹,并用于实战。但在大口径火箭弹上,却遇到了问题。我知道这方面的研究需要时间积累,但中华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没有时间了。为此,我想要从你们这里获得帮助。”
说完后,他向技术人员展示资料。
第一份纸张上记录着泰山航空火箭弹试射时遇到的尾翼震颤问题。
苏联技术人员看出了问题,很是自得的指出图纸上的错误。
听到这些,方文心中一动,原来如此,自己走了一个误区,如果回去后,解析苏联的火箭弹,以彼之长解己之短,定能让泰山火箭弹技术跨过那道门槛。
随后,他又提出了火箭弹的装药问题。
对此,苏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