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桓公在犬戎之乱中不幸战死,他的儿子掘突临危受命,被郑国人拥立为国君,这就是郑武公。郑武公可不像一般的“二代”,他深知父亲打下的基业来之不易,一心想要把郑国发展壮大。
郑武公十年(公元前 761年),他娶了申侯的女儿武姜为夫人,这门亲事,背后有著政治联姻的考量。当时郑国还不算强大,与申国联姻,能得到申国的支持,巩固自己的势力。武姜给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寤生,二儿子叔段。这寤生出生的时候,可把武姜折腾得不轻,是难產,脚先出来的,武姜差点丟了性命,这也为后来她偏爱叔段埋下了伏笔。武姜觉得这孩子是来克自己的,打从心底里厌恶他,连名字都取得隨意,叫“寤生”,一听就不是什么好话。而叔段出生时顺顺利利,模样还俊俏,武姜对他那是宠爱有加,整天在郑武公耳边念叨,想让叔段当太子,以后继承国君之位。
好在郑武公头脑清醒,他明白嫡长子继承制的重要性,要是隨意废长立幼,那郑国不得乱套了。所以不管武姜怎么软磨硬泡,他都坚决不同意,还是按照规矩,把寤生立为太子。郑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 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还不死心,又来劝他改立叔段,郑武公依旧没答应。不久,郑武公去世,寤生顺理成章地即位,就是郑庄公。
郑庄公元年(公元前 743年),武姜又开始为叔段谋划了,她找到郑庄公,要求把制邑封给叔段。这制邑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地势险要,是个军事要地。郑庄公心里明白,这要是把制邑给了叔段,那不是给自己埋个定时炸弹吗?於是他拒绝说:“制邑太险要了,当年虢叔就死在那里,不能封给弟弟,其他地方隨便母亲选。”武姜听了,虽然有点失望,但也没放弃,又提出要把京邑封给叔段。京邑是个大城市,规模比郑国的都城还大,这明显不合规矩。可郑庄公呢,也许是不想和母亲起衝突,也许是有自己的打算,竟然答应了,把叔段封到了京邑,叔段也因此被称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一看这情况,坐不住了,赶紧进諫说:“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市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太大了,不符合规定,以后恐怕会成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