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勾践不听,结果吃了大败仗。后来在会稽山被围,又是范蠡站出来,劝勾践向吴国求和,保住性命,等待时机。他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大王还在,越国就还有希望。”勾践听了他的话,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在吴国为奴的三年里,范蠡一直陪在勾践身边,不离不弃。他不仅要照顾勾践的生活起居,还要帮他出谋划策,应对吴王的各种刁难。有一次,吴王夫差想劝范蠡离开勾践,到吴国来辅佐他,还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范蠡心里想:“你这不是白日做梦吗?我范蠡岂是那种背信弃义之人。”於是他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夫差,说:“我是越国的臣子,虽然越国战败了,但我不能背叛我的君主。我愿意和勾践一起,接受命运的安排。”夫差被他的忠诚所感动,也就不再强求了。
回到越国后,范蠡就开始大展拳脚,帮助勾践实施復国计划。他主张发展农业,鼓励百姓耕种,增加粮食產量,让越国的百姓吃饱穿暖。他还亲自参与军队的训练,制定军事战略,提高越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了迷惑吴国,范蠡还想出了一个妙招,他让人建了两座城,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建得漂漂亮亮的,是给吴国看的,让他们觉得越国没有什么威胁;而大城建得残缺不全,面对吴国的方向还不筑城墙,故意示弱,让吴国放鬆警惕。这一招,可真是把夫差给骗得团团转。
范蠡和文种,一个主內,一个主外,配合得那叫一个默契。文种负责国內的政务,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让百姓安居乐业;范蠡则负责外交和军事,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关係,同时积极筹备战爭。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越国逐渐从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兵强马壮、国力强盛的强国,为勾践的復仇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文种和范蠡的辅佐,勾践想要復国,那简直比登天还难。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越国最黑暗的时刻,照亮了前进的道路。那么,在他们的帮助下,勾践的復仇之战又会有怎样的精彩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