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有趣的逻辑:汉人似乎並不需要知道自己是汉人。
或者说一个更无耻的逻辑:“夷入华则华,华入夷则夷。”
你是匈奴人?氏人?羌人?还是鲜卑人,女真人,蒙古人?
没关係,你进入中原,那就是汉人了!
然而这太薄弱了一点,似乎来的就是主,中原作为大地母亲,似乎有点不挑丈夫。
所以新的评价標准就出现了:你得学这一套中原礼仪,学汉人的规矩,继承了汉文明,才算是中原新主,大家的新父。
“今日復见汉官威仪!”
这本《三国演义》,承载的就是这项政治任务,明確中原之地曾经是汉人统治的天下,所有入主的政权,或多或少都要被汉人影响,可以极大的团结汉人以及汉化的鲜卑人。
这势必会引起鲜卑遗老的反弹,特別是在马族腥腹,胡风盛行的北国,但难做不代表不做,要不然太后和二王那么难搞,高殷就別搞了,直接投降送死算了。
《三国演义》中精妙的故事桥段,和出彩的角色人设,是它能够盛行的基础,高殷用此让底层的鲜卑人共情,就好像清末八旗子弟,听《说岳》得知岳飞抗金被杀,也不住扼腕嘆息,为岳飞鸣不平一样,诸多汉人英豪的故事,足以让这些底层鲜卑人对汉朝那段往事深深嚮往。
忠臣孝子、豪杰义士的故事,都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刻画,最容易打动人心,尤其是在军队里一起上过战场流血受伤的同袍,鲜汉之別比不上一起扛枪的情谊,再加上这类评书攻势,很容易就塑造出他们对八旗的归属感。
而等《三国演义》完结后,高殷又会重新开始撰写《光武演义》的故事,將西汉末年刘秀如何夺取天下的事情描写起来,这回便是汉朝中兴,其后又是《楚汉传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