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改变天体运行的事实。不过各个行星周期并不是都完全相同的,有的行星的自转周期是十八个半小时,有的是四十个小时,各有不同。
在人类的发祥地-太阳系第三行星上居住的人类,其生物时钟是以二十四小时为单位过生活的。习惯也已确定是二十四小时制,而在各恒星间往来飞行的人们。就必须要面对日夜有别的时差问题,作适当的生理调节了。
在行星上的各种宇宙船、宇宙空间都市,往往都需要建造一些人工设施以配合二十四小时周期的生活环境。譬如说,白天的人工照明要亮,晚上要暗,温度的调节是晚上较凉,白天较热,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而有些自转周期相当长或相当短的行星们,为了要强制施行一天二十四小时制,遂有一些现象及规定产生,比方说,今天一整天都是白天,明天一整天则是黑夜,或本行星在一天中有两次日升等的规定。
最感不便的是那些自转周期为二十一个半小时或二十七个小时不等的星球,虽然他们和标准的二十四小时相差不多,但是在施行二十四小时标准制时,却又时常有一、二小时的误差,误差每天在增加,需要调节的幅度也跟着加大,让人难以适应。
不论是帝国或同盟,使用的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标准历”,银河帝国的一月一日也就是自由行星同盟的一月一日。
或许有人会问:“现在的人类社会早已不以地球为中心了,为什么样样都要沿袭地球制度呢?帝国也已颁布一套‘宇宙历’,难道在时间方面就不能发明另一种新的准则吗?”
有这种质疑的人往往认为老旧就是不好,应该汰旧换新。然而,新的制度又有谁能制定得出呢?于是,自古沿用的制度就这样地被采用下来了。
在度量衡方面,地球规定,一立方公分的水,其温度为四度c时,重量是一公克,这种重量是在地球的地心引力下测量的。一公分又等于地球固长的四十亿分之一。这些单位为全人类社会所通用。
鲁道夫大帝也曾试图改变这些度量衡单位。他想以自己的身高和体重为标准,另外定出一套长度和重量的单位及公式,不过尚在研究当中,未付诸实行。
变更单位的提案未付诸施行的原因并非案子本身太过不合理,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牵涉层面过广。因为,如果要改变度量衡的话,所有人类社会中的电脑记忆网路及计算器都需要全面汰换,所需经费相当高。这笔经费是由财务部长克礼菲演算出来的,据说当他将算出来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