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流外入流
「以『公使钱』为例,化暗为明,立定制以约束,不失为一条破局之径。」
欧阳修沉吟良久,才缓缓开口。
「然此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省钱物』之内明立条目,这等于是在已然绷紧的地方支用上又划出一块,很难讲是否会有其他变故因此而生。」
大宋财政里的收入项目或名目之专款丶税目等,被统称为「窠名」,里面分为系省钱物丶不系省钱物丶封桩钱物丶不封桩钱物和无额上供钱物等等类型.
而「系省钱物」这个术语是中唐诞生的,当时藩镇节度使会独立节流赋税不上缴唐廷,唐宪宗借着一度压服藩镇的有利形势才规定了「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丶二曰送使丶三曰留州」,在财政收入上实行三级定额划分。
所谓上供是唐廷中枢的预算收入,由州郡提供上解;送使是诸道节度观察使的预算收入,亦由州郡提供解发;留州是州郡的预算收入。
而当时的军费不像宋代那样实行专款制度,如把末盐钱等收入专门用于军费开支之类,因此当时的军费都统一由度支钱开支,于是便出现了「系省」这个专门用语,到了宋代则演变成了复杂的财政预算项目里的一种,专指地方自留费用。
而之所以出现从唐代「三级预算制度」到宋代「天下支用悉出三司」的情况,自然是因为宋太祖定立的制度。
宋太祖一开始是设立转运使争夺地方财权,废除了「送使」这一环节,然后又加紧了对留州钱物的控制,下诏「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毋得妄有支费」,属于是一点都不留给地方,而到了真宗以后,尽管随着财政松绑地方逐步获得了一些财权,但始终也难以摆脱三司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所以,从「系省钱物」里面单独划出一部分作为胥吏开支,虽然方法简单易行,但从财政角度来讲,其实是有一定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的。
「接着说。」王安石催促道。
「其二,胥吏『有破家之能』,皆因其掌文书之流转丶握征敛之实权,而监督缺位.故而凡征缴赋税丶丈量田亩丶编造册籍等要害环节,应由官员覆核签押方为有效,同时各路不定期遣人分组进行巡查,若有缺漏,则官吏同责,如此方能限制胥吏擅作主张丶私相授受,使其虽有『能』,却不敢擅用。」
嗯,就是巡视组了……
「其三,胥吏世袭盘踞,视衙门为私产,根源在于其永无晋身之阶,世代沉沦于『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