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终究还是倒台了。
官家不仅给了使相衔,刘沆的寄禄职位还从兵部侍郎升到了工部尚书,以观文殿大学士的身份知应天府,这几乎是顶级文臣罢相远离权力中心后最体面的安置了。
风暴的中心,似乎暂时平息了?
然而,赵抃接下来的话,却让陆北顾的心沉了下去。
「刘沆罢相,他临行前最后的『回敬』,也到了。」
赵抃的语气带着一丝自嘲的意味:「御史台因弹劾刘沆之事,范师道首当其冲,从侍御史知杂事降职外调,知常州。」
「而我亦将降职外调,知睦州。」
显然,这是官家对于御史台在今年连续抱团弹劾掉了狄青丶王德用丶刘沆的惩罚。
不到一年就搞下去了两个枢密使,外加一个宰相。
台谏的权力,似乎有些过大了。
「恩师.」
陆北顾喉头有些发紧,一时竟不知该说什麽。
不舍丶惊讶丶对庙堂倾轧的寒意,交织在一起。
他深知范师道和赵抃在弹劾刘沆一事上,是抱着何等刚正之心,又是何等不顾个人得失。
如今刘沆虽倒,但赵抃他们这些冲锋在前的御史,却也付出了降职外放的代价。
赵抃似乎看穿了弟子的心思,摆了摆手:「无妨,外放州郡亦是报效朝廷,更何况庙堂之上,进退本是寻常。哦对了范师道去了常州,接的是王安石的缺。」
「听说王安石治理常州极有政绩,而朝廷多次委任馆阁之职,他均固辞不就,坊间传闻是个无意功名,不求仕途的高洁之士。」
听到这个名字,陆北顾打起了些精神,关心地追问道:「那王安石赴京,是升任何职?」
「王安石任群牧判官丶太常博士,差遣是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辅佐新任开封知府治理开封。」
赵抃继续道:「龙图阁直学士丶刑部郎中丶知江宁府包拯,官家刚调任他为右司郎中丶权知开封府。前任开封知府曾公亮,则升任给事中丶参知政事,增补刘沆的位置进了政事堂,他这麽多年熬下来,终于是位列宰执了。」
一连串的人事变动,就像是咬住了尾巴的贪吃蛇一般。
御史台的范师道带头弹劾掉了刘沆,刘沆外放后需要增补宰执,因此曾公亮升任宰执,曾公亮的开封知府位置被包拯接任,而包拯点名要了王安石帮忙,所以王安石离开了常州,常州知州的位置又被贬官外放的范师道接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