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跟着人群踏上观桥,桥面被踩磨得光可鉴人。
他顿住脚步,扶着桥栏向下望去。
桥上车马行人络绎不绝,桥下则是另一番景象.大小船只穿梭往来,有载着粮秣柴薪的货船,也有载着鱼鳖虾螺等水产品的渔船,更有不少载着一筐筐萝卜丶菠菜丶芥菜丶莴苣丶菘菜等蔬菜的菜船。
显然,光是本身维持这座巨城里上百万人口每天的吃喝,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了。
下了观桥再往北走一段,西拐便是东大街了。
东大街与西大街是东西向的主干道,它们与外城南北向的主干道南熏门内大街交叉,共同构成了外城城南区域的「十」字交通网络。
甫一踏上这条主干道,陆北顾便感觉一股不同的气氛。
跟之前他刚进城看到的那些贩卖各色商品的商业街不同,东大街几乎全都是文教相关的店铺鳞次栉比的招牌幌子在秋阳下招展,上书「精校典籍」丶「湖颖名笔」丶「歙州佳墨」丶「澄心堂纸」丶「新雕印书」。
门前常有三五学子驻足低声交谈,偶尔有挑着书箱的力夫或是赶着装载成捆书卷的骡车经过,车辙压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滚动声。
之所以如此与众不同,是因为大宋的国子监丶太学与礼部贡院一起,都位于东大街附近。
所以,东大街这里也俨然成为了开封城一处重要的文脉汇聚之所。
至于国子监与太学有什麽区别?说来也简单。
国子监只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平民无法入学,目前常年保持在七丶八十名学生的规模,国子监的监生普遍无心向学,东游西逛是常态,学风涣散,教学基本上流于形式,判监事丶直讲等国子监官员,也就是挂个名领俸禄,基本上什麽都不管,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太学则与地方的州学丶县学一样,是「庆历兴学」的产物,诞生距今不过十二年,是范仲淹为了革除国子监弊端丶选拔真才所创立的,就建在国子监旁边,而太学没有任何门第限制,平民也能入学,庆历四年第一批就招了二百人,并聘请石介丶孙复等大儒担任讲官,采用经义斋丶治事斋等分斋教学,并且有着严格的月考丶年考制度,目前已经达到了六百多名学生的规模。
当然了,这两所学校虽有不同,但里面的学生考科举,跟地方州府里的学生所需要走的流程都是一样的,都得先考解试拿解额,才能参加礼部省试。
陆北顾循着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